像他那样,始终做对国家有益的人——追忆数学家杨乐
10月22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体系科学研讨院在其网站宣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良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体系科学研讨院首任院长杨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22日14时34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杨乐先生,走了。
最后一次见到杨乐是2021年的春天,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体系科学研讨院他的办公室里。办公室不大,一张书桌、一排书架、一组样式简略的办公沙发和一张茶几,地上、桌上都放着材料,有些摞得很高,仿佛要将正坐在书桌前工作的他没过。那次,他将《数海沧桑——杨乐访谈录》送给记者,并在扉页上题字:“有些往事已经说过多次了,可能你也熟习,这本书算是一次体系的总结,送你留念。”
书香仍在,天人永别。
杨乐是名人,他不仅是位出色的数学家,更是一个时期的模范。在科学的春天里,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王元……他们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成为全中国有志青年的偶像。1977年,杨乐和张广厚被破格由研讨实习员晋升为副研讨员,1979年被评为研讨员。1980年,41岁的杨乐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是其时最年青的院士。正是在他们的感召下,很多人立下投身科研的志向,以科技强国为己任。
谈起那段历史,杨乐对声誉始终坚持着苏醒的认识:“对我们的普遍宣扬,其实是我们国家开始器重科学技术、器重知识分子的一个明确信号”,“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偶像,也自然有崇敬者。但这些不能影响工作,对个人而言,只须要把工作做好”,“至于外界那些溢美之词,只能说是对我们那一代人所做工作的一点确定”。
在改革的大潮中,杨乐从来不是时期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1979年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分家”(除数学所外,新建“运用数学研讨所”和“体系科学研讨所”),杨乐被任命为数学所副所长,后又担负所长,处置过很多辣手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后,他又于1998年担负首任数学院院长。他要整合数学所、运用数学所、体系科学所和盘算数学所,涉及人员、经费等方方面面。杨乐的同事、已故数学家王元曾这样评价:“(杨乐)对数学研讨院正常工作秩序的树立、人才培育与引进等都作出了令人佩服的贡献。”
杨乐推进中国数学走向国际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国际数学联盟、协助丘成桐共同开办开放性新型研讨机构“晨兴数学中心”……他的影响不仅在纯数学范畴,更辐射到全部中国数学界。
70岁后,杨乐从具体的研讨工作中退下来,做“一些力所能及、有益于学术、有益于青年、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他在访谈录中这样说,“对纯数学而言,最有发明力的是年青时期”,“年长的数学家的优势在于较为渊博的学识与见闻,以及丰盛的经验,宜于领导年青人去冲锋陷阵”。
对于数学中的基本教导、高级教导、人才选拔和培育,以及学风创建等,杨乐都发表过很多中肯的看法和建议。比如,他非常反对奥数成为中小学生的“标配”,“数学教导不应当是这样的,这么下去,会把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致都搞没了!”他也曾建议,恰当加长数学范畴研讨生的教导年限,“数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必需知晓前人所研才干有所首创,但数学又是历史最长久的学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在记者看来,杨乐平易近人,是个温厚的长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老好人”,相反,他的性情非常鲜明,对人对事都有非常明确的评价。例如,他曾和记者谈到,不同意某些科学家的“做派”:“出席学术运动,讲话稿都要秘书写、学生写,我对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同意的。”
回想杨乐先生,那些场景、那些对话,幕幕鲜活。然而,斯人已逝。或许,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像他那样,专注、苏醒、勇于承担义务,无论何时何地处于何种位置,都要力争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做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裨益的人。
( 2023年10月24日 08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