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这片试验田打响“麦收保卫战”
老郝名叫郝晨阳,是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的副研讨员。他和科研团队的小搭档连续三天抢收实验田里的小麦。
博士毕业后的老郝,在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新乡实验基地已经工作了13年。1100多亩的实验田里,种植各类小麦新种质500多种和自育新品种20多个,这是老郝和同事多年从事小麦种质资源、基因组学和小麦群体多样性的科研结果。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二级研讨员 张学勇:这都是我们花了20年功夫,把这个群体做好,现在我们就评价它的性状,看每一个资料里面有什么可取的东西。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讨员 郝晨阳:这个有将近六七百袋了,目前收的有三分之一左右,现在全球气象变暖,会带来一些不正常的极端气象,可能对我们的资料,包含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选育提出更高的请求,那就是要抗逆性好,要高产稳产。
下午3点,天上的乌云越来越浓,科研团队的人都急着找三轮车拉麦子。接到电话的老郝,赶快把三轮车从仓库开到大院里,一台刚刚从实验田回来的收割机,正等候着卸货。
下午3点半左右,大大小小的雨点开始落下。老郝开着三轮车,又回到实验田。实验田里的麦秆已经潮湿。这台“迷你”收割机,也结束了收割。
老赫和同事们用的收割机是特殊定制的,能满足小麦实验田精致化的收割请求。因为要用四五斤的纱网袋子不停地在收割机上调换,再加上有些小麦品种必需要用剪刀剪、镰刀割等人工方法收获,实验田的收割速度非常迟缓。
下午4点10分左右,雨点越来越大。老郝和同事们抢收的麦子,已经来不及再送到库房,大家就用手掂、怀抱、肩扛的方法,把抢收来的小麦就近放到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纸袋装的麦穗、纱网装的麦粒、整株堆放的麦秆,每一个品种都有自己的专属位置。看着琳琅满目又井然有序的抢收战果,虽然辛劳了很多天,但老郝却很亢奋。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讨员 郝晨阳:这个已经经过脱粒机脱粒了,这个直接受回来就是籽粒了,所以这个将来是基础是要测产,就是每次称重以后,看哪些能超过咱们当地的对比品种,如果它产量高,再看其他性状怎么样,然后去综合评价一个资料。
下午4点半,麦田里已经泥泞湿滑,“实验田麦收捍卫战”被迫暂停。但是老赫和同事们并没有放松片刻,他们要对已经抢收的小麦进行测产,开展科学研讨。更主要的是,他们要筹备好下一轮的抢收筹备,一旦气象放晴,持续打响“实验田麦收捍卫战”。
实验田里的小麦品种多,生长期也不同,没措施在同一时间进行大范围地集中收获,因此老赫和同事们并没有放松片刻,他们要对已经抢收的小麦进行测产,开展科学研讨。更主要的是,他们要准就要依据小麦成熟情形,跟气象抢时间,确保成熟一片、收获一片。对于他们来说,这里的每一粒小麦,都有可能培养成精良的种子。据懂得,这几天,实验田里的抢收工作一直在进行,目前1100多亩的实验田已经抢收过半,预计6月10日之前将所有完成。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