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农民工”研究学者仇凤仙:实现“代际跨越”的不到20%
实现“代际跨越”的不到20% 给回乡的他们再造“生计机遇”
过去5年间,访谈四川、山东、河南、安徽等全国各地200多名“第一代农民工”,发放2500份调查问卷,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仇凤仙在主持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调研时,最关怀“第一代农民工”的这些问题。还有半个多月,她的专著《第一代农民工可连续生计研讨》便将出版。由于多年来对农民工,尤其是“第一代农民工”的连续深刻关注和研讨,她也被媒体称为第一代农民工的“画像者”。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颁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约有8632.1万人。仇凤仙指出,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诞生,并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外出务工的人群,在学术界被称为“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是生计型农民工,外出务工是为解决家庭生计。目前,他们的年纪大都超过50岁,很多仍在打工,再过十年都将迈过60岁。
虽然在城市打工大半生,但家庭子代的“代际跨越”实现率并不高,“回乡养老”几乎是他们唯一的路。他们在为养老积蓄最后打拼10年时,就业权益如何保障?陆续踏上“人生归途”的他们,晚年养老又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良?
5月22日, 记者就此对仇凤仙进行了专访。“第一代农民工,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心义。”在她看来,第一代农民工的最大特点是个体生命过程完全阅历了国家社会变迁的进程。
意义 第一代农民工:个体生命过程完全阅历了国家社会变迁的进程
仇凤仙开始关注农民工,是在2015年。那时,仇凤仙便经常听农民工说起一些在外的工作和对将来的担忧。比如,在她的皖北老家,50多岁的邻居担忧60岁后去不了建筑工地,会问她:“将来怎么办?”
在她的印象中,“建筑工地清退令”并非今年才有,大约5年前,建筑工地就对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中60岁以上者关闭了。仇凤仙指出,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诞生,并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外出务工的人群,在学术界被称为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是生计型农民工,外出务工是为懂得决家庭生计问题,所挣的钱用于全部家庭经济开支。
“第一代农民工外出,使命是为了子代和家庭,而非自我发展。”在仇凤仙看来,相比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基于自我、发展自我,第一代农民工是没有自我发展计划的,一切为了家庭和代际使命。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4月28日宣布的《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去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占29.2%,约有8632.1万人。
“第一代农民工,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心义。”在仇凤仙看来,第一代农民工的最大特点是个体生命过程完全阅历了国家社会变迁的进程。
仇凤仙觉得,第一代农民工的弱势累积一直随同着他们的务工生命过程。她说明说,第一代农民工劳动力最丰沛时,在30岁左右开始外出务工,本应靠自己的劳动力获得相对丰富的报酬。但那时,外出务工的机遇很多被限制,农民工的收入很低,大多数没有太多盈余,更别说还需承担家庭代际支出,工资被拖欠也比拟广泛。约20年前,农民工外出政策和环境好了许多,第一代农民工又开始失去年纪、技术优势,加之技巧迭代,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又开始不行了。“这时,机遇很多,但都不属于他们。”
“他们的健康也浮现出弱势累积,慢慢变得不容乐观。”问卷调查显示,在健康自评中,第一代农民工觉得自己没有大病的占62.65%。但仇凤仙发现,第一代农民工多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高污染行业,对身材的损伤很大。尤其是重体力劳动,对他们的腰、胳膊、关节、颈椎都造成了一些慢性损伤,疼痛是广泛现象。在仇凤仙的调研数据中,第一代农民工的体检率还不到30%。“这导致一些疾病也没措施通过体检筛查出来。”
选择外出务工,第一代农民工除了改良家庭经济,最大的幻想便是实现“代际跨越”,盼望子代上大学,能在城里有份稳固的工作或事业。但实现了“代际跨越”的,在仇凤仙的调研中,不到20%。她说明说,第一代农民工是否实现“代际跨越”,以孩子在外上大学、在城里有正式稳固的工作为指标。她供给的调研数据显示,第一代农民工孩子中,63.5%的在外务工,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上班的仅5.1%,自己开公司的仅2.9%……
究其原因,仇凤仙觉得,在家庭教导方面,第一代农民工对孩子缺少亲情陪同,没有措施培育良好的教导习惯,以及供给良好的教导环境。这些家庭中,孩子多是隔代教养,也就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自己的成长环境中,有较好自律性、能完成学业的比例就很低。”命运并没有转变,第一代农民工的很多子代仍陷在原地,更多和父辈的选择一样,也外出务工。
现状 基础不具备才能在城里安家 “干不动了”只能回乡养老
仇凤仙发现,第一代农民工基础不会在城里安家,因为他们不具备这样的才能,此前所挣的钱基础用于全部家庭的支出,包含子女的教导、婚姻,甚至子女移居城市买房。“干不动了”后,他们只有一条路选择,那便是回故乡。
在她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象中,第一代农民工为自己养老而储蓄、计划的比例也不高。她觉得,第一代农民工有必定的养老意识,只是不具备这样的才能。“第一代农民工年纪有50岁左右,也有高龄的,六七十岁。”她说,50岁左右,家庭处于最需用钱的阶段,为了孩子的教导和婚姻,他们基础耗光了此前的全部积蓄,几乎一无全部。
“他们很少签有正式的劳动合同,也不愿购置职工养老保险。”她说,因为养老保险每月要扣钱,他们更愿意把工资用于当下,而非遥不可及的老年。这使得他们陷入“保得了当下,保不了老年”的困境。
此外,在仇凤仙看来,新农保推行10多年,为第一代农民工供给了必定养老保障,但力度较为有限。经济上,即使在他们55岁前,孩子都结婚了,持续打工到60岁甚至更大年纪,手里可能有数万元到十万元。但仇凤仙仍心存担心:“他们储存十来年的经济才能,能不能支持他们养老?事实上,很多农民工只积攒了三五万块钱。”
那么,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又能完整成为第一代农民工的养老依附吗?“从现实情形看,养儿防不了老。”她觉得,这并非说儿女不孝顺,而是从生活处境看,后代有心无力。因为,第一代农民工盼望孩子考上大学,他们的孩子也在这方面抱很大盼望,去城市拼搏,把“大把”赚来的钱投入到自己孩子的教导上,破费更多。正如她访谈时,不时听到的那句“孩子也要养他自己的孩子,哪有时间来管我们啊”。“讲的也是很朴素的道理。”
“更别说,假如第一代农民工80岁了,失能了,谁去照料他的问题。”在仇凤仙看来,如今的社会压力系统下,让第一代农民工的孩子丢弃外面工作的机遇,回家照料老人,很不现实。为了在回乡养老前多一些养老积蓄,第一代农民工中很多50多岁甚至六七十岁的人,都还在外务工。
第一代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也是她很关怀的。“重要是遭受欠薪、工伤未得到及时处置,还有一些权益无保障。”她的调研数据显示,第一代农民工权益遭到损害的占比38.1%,其中,欠薪占比21%,工伤未得到及时处置占比6.3%,是最多的两类。
不仅如此,仇凤仙还发现,第一代农民工在就业等权益遭遇损害时,求助渠道最多的是亲戚朋友,而非劳动保障及公检法机关。由此,导致他们遭遇的不法损害有41%未得到有效解决。还有13.5%的第一代农民工在权益遭遇损害后,并未求助。
“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权力保护意识,告知他们如何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很多人不知道。”为此,她建议,须要转变第一代农民工的想法和认知,通过才能创建,让他们有保护自身权益的才能。“比如说,普法的到农民工汇集地宣讲一些法律,把他们带入到情景中加入一些运动,懂得权益去如何保护,必需让他们有求助意识。”
建议 给回乡的他们再造“生计机遇”树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系统
如今,第一代农民工正陆续返乡回归。“只要他们不失能,有自我生活才能,(养老)都不是问题。”仇凤仙觉得,第一代农民工晚年回乡后,最初并没有损失劳动力。“给政策,给机遇”,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专项项目创建中有工作机遇,是对第一代农民工晚年回乡养老的最大辅助,也是增添他们的经济基础。
为此,她建议,有关方面在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后,给他们再造“生计机遇”,让他们在乡村还能持续工作10年,从60岁干到70岁,10年间又可为自己养老做储备。仇凤仙最担忧的是,第一代农民工失能后的生活阶段,是他们回乡后养老的最大问题。在她看来,这无法预测,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存钱。
“要为他们未来可能会呈现的失能状况做筹备。”仇凤仙觉得,国家要树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系统,做好一揽子计划。但在她看来,农村养老比城市养老更庞杂,也更紧急,因为农村的老龄化率比城市要高很多。“农村养老确定不能完整市场化,否则农民是蒙受不起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