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为媒 为视障者演绎光影美好
——电影讲述师眼中的无障碍电影建设
【记者观察】
编者按
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康复国际百年庆典致贺信,并在全国助残日之际,向全国广大残疾人及其亲属,向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致以亲切问候。总书记强调,中国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中国对残疾人的关心关注、关爱服务,贯穿于全年每一天,体现在生活各方面。其中,“文化助残”是重要一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残疾人,渴望着更加丰富充实的文化生活。近年来,在诸多“文化助残”的探索中,服务广大盲人群体的无障碍电影受到普遍喜爱。怎样让盲人观众欣赏电影艺术?让我们一起走进“盲人影院”,感受光影背后的爱与美好。
电影是一门艺术,能给我们带来欢笑与感动。如果在电影放映时,眼前只有模糊的光影或大面积的黑暗,该如何去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呢?看不见,是视障群体面对电影时的无奈。
无障碍电影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式——在影视同期声的间隙,由电影讲述师把视障朋友看不到的画面、字幕等内容讲述出来,帮助他们产生“心理视觉”,享受电影艺术的乐趣。
在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之际,让我们跟随三位电影讲述师,到不同风格的“盲人影院”里一探究竟。
口述影像馆:“像在耳边讲故事”
5月10日,在北京市朝阳区美景东方社区服务站,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口述影像讲述员武慧敏手持话筒,为观众讲述了一部时长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片尾音乐响起,出现了大段字幕。由于字幕包含医疗体制改革等关键信息,武慧敏便像播报新闻一样读了起来。她发现,观众并没有像平常在影院里见到的那样着急散场,而是继续安坐着,沉浸在自己的声音里。
这是一场由美景东方社区联合首都图书馆组织的无障碍观影活动。中国盲文图书馆口述影像讲述员会定期到首都图书馆、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各社区等地讲电影。武慧敏注意到,这次电影口述让观众几度哽咽。到场的40多位观众中,除了有视力障碍的社区居民,还有一些视力、听力衰退的老年人。
2011年,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中国盲文图书馆设立了口述影像馆,每周二上午9点为视障人士口述电影。2017年,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毕业的武慧敏入职中国盲文图书馆,成为一名专职口述影像讲述员。目前,武慧敏所在的团队共有4名专职讲述员,馆内现有无障碍数字影视资源700余部。
5月16日,口述影像馆内放映的影片是《中国乒乓》。一个轻柔的女声描述着电影画面的内容,似乎与电影浑然一体。“无障碍电影放映时,口述的声音要和电影的调性一致,如果能让观影者完全忘记口述的存在,就是最好的状态。”武慧敏说。
来自云南普洱的杨女士是这场电影的观众之一。40多岁的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8位盲人朋友一起到北京旅行,口述影像馆是此行的最后一站。由于住在偏远的郊区,她早上5点就起床,和盲人朋友们相互搀扶,转了几次车才赶上这场电影。
《中国乒乓》是杨女士接触的第一部无障碍电影。“解说员就像在耳边讲故事一样,我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动作甚至演员的表情,真是一场完美的电影。”杨女士开心地说,“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非常打动我,真想去比赛现场为他们加油助威!”
为了让全国盲人朋友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中国盲文图书馆每年都会组织免费的无障碍电影培训班,把积累多年的无障碍电影制作经验传授给来自全国30多个省区市的残联、公共阅览室等机构工作人员,每期培训六七十人。
“因为无障碍电影制作的特殊性、有限性,盲人朋友能观赏的影片往往滞后于正常的院线排片。”武慧敏呼吁,尽量减少视障人士的观影时间差,“很期待无障碍电影成为电影界的标配”。
光明影院:汇聚高校专业力量
4月22日,北京市盲人学校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固定公益放映活动。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项目团队为60名盲校学生放映了无障碍电影《狙击手》。
“到了影片高潮部分,很多盲人学生都哭了。”光明影院项目宣传组负责人潘悦说,“这部电影情节起伏、音效逼真,盲人朋友对声音的敏感远远超过我们”。
为了让盲人观众有更好的观影体验,光明影院会把电影讲述的音轨压到原片中,制作成一个完整的无障碍视听作品。撰稿、审稿、修改、配音、剪辑、混音……每个环节都要经过反复修改和打磨,最后还要通过多人多次的审核,制作一部120分钟左右的无障碍电影,大概需要1个月时间。
潘悦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在读博士生,也是光明影院的一名电影讲述人。“我们曾做过一个统计,写一部电影讲述稿要按上万次暂停键。一个5分钟的电影片段,常常要花1个多小时撰稿。”
“中国有1700万盲人,但日常生活中却鲜见盲人的身影。因为外部的不便利和自身的心理障碍,很多盲人处于长期跟社会脱节的状态。”潘悦说,“我们需要做更多事,帮助他们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为他们制作电影就是其中之一。”
五年多来,光明影院项目团队共制作了500多部无障碍电影。每年,他们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优选片目:2020年,制作了20部精准扶贫题材无障碍电影;2021年,打造“百年百部”计划,将100部优秀红色主题电影制成无障碍版本……近年来,光明影院的师生志愿者每年都稳定在100人左右。他们还发起成立了光明影院全国高校公益联盟“百校联盟”,联动上百所高校志愿者帮助残障人士。
让盲人朋友走进电影院,和普通人同时欣赏新上线电影,光明影院也是先行者。2021年6月28日,电影《1921》在京首映,由光明影院项目团队配音的《1921》无障碍版同步放映。潘悦说:“这是光明影院一直想做的——让视障朋友和普通人有同等的观影权利。”
心目影院:释放社会公益活力
“突然,右边的发动机也冒出黑烟。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雷宇关掉发动机,飞机以自由落体的速度直往下掉……”宋怡晨坐在电影院前排最右侧,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手紧紧攥着话筒,用激动的声音描述着电影《长空之王》的惊险画面。
成立于2005年的心目影院是中国第一家盲人公益影院,北京市东城区正阳门外的保利国际影城9号厅是心目影院的驻点,每周六上午9点半为盲人朋友们放映电影。
宋怡晨曾经是心目影院的助盲志愿者,出于兴趣参加了电影讲述的培训,角色渐渐转变为一名电影讲述人。2020年6月以来,她已经为盲人朋友讲了八九场电影,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她自己认为:“我语速比较快,还有些啰唆,甚至有时会和电影台词重合。但我的讲述比较有个人特色,情感流露也相对多一些,能让观众沉浸在剧情里。”
心目影院放映的无障碍影片基本与院线同步,讲好一部电影无疑是一项挑战。宋怡晨告诉记者,在前期准备中,电影每放映10分钟,她就需要用1个小时撰写手稿,常常要反复按暂停、反复看一个情节,一遍遍地修改手稿。
影片结束后,宋怡晨喜欢和盲人观众交流,通过他们的反馈,她总结出许多小技巧。比如,一位盲人观众告诉她,他脑海里主角的高矮胖瘦等形象特征一直是模糊的,他期待更为清晰的主角画像。宋怡晨表示:“自此之后,我会特别注意把重要角色尽可能详细地为观众‘画’出来。”
宋怡晨还试着闭上眼睛去感受电影:“当我听到了窸窸窣窣的声音,就会思考,这段音频,我最想了解什么?这样的体验能帮我理解哪些信息需要及时讲述。”
54岁的盲人观众张朝华是中国盲文出版社的编辑,也是心目影院的老观众,每次都带着导盲犬“土豆”来心目影院欣赏电影。张朝华告诉记者:“观影体验越来越好了,不仅是影院的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完善,社会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也越来越细致。”
加拿大留学生刘雨曦观看了无障碍电影《长空之王》。刘雨曦说:“在国外,很多残疾人观众可以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到电影院看电影,只需配上专门针对视障人士、听障人士的电子设备。我觉得中国的无障碍电影建设很人性化,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