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专访|钟鸣:咬牙挺过可能出现的感染高峰,社会生活将归于正常

发布时间:2022-12-09 10:20:19来源:
新形势下,新冠重症患者救治准备好了吗?

  在重症医学家钟鸣看来,奥密克戎变异株造成的重型患者比例很低,随着疫苗、特效药的出现,医务人员面对单个重症患者的救治手段已很丰富,对发病规律也富有经验,和早期相比已具备很多有利条件。

  不过现在需要应对另一个挑战,随着感染人数攀升,医疗机构或许要在短时间内面对大量患者,钟鸣认为必须为此做好充分准备,医疗机构要优化流程、确保医疗秩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是2020年上海首位奔赴武汉抗疫的医学专家,被誉为“最早逆行者“,曾在金银潭医院新冠重症病房“出生入死”75天。

 

 

  最近三年来,作为国家新冠肺炎危重症临床救治专家组专家、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钟鸣频频出现在重大疫情现场,辗转江苏、河南、吉林、海南等多地救治重症患者。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中,钟鸣带领团队投入老年重症群体的救治。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中国迎来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新十条”的出台并不是疫情的“全剧终”,还有许多新考验要应对。

  如何避免病情进展到重症,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重型患者救治手段如何,压力何在?养老机构如何应对?奥密克戎造成的重型患者与2020年原始毒株相比有何不同?12月8日,重症医学专家钟鸣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专访。

  【以下是与钟鸣的对话】

  澎湃新闻:12月7日“新十条”优化措施出台,这是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您如何看待这次调整?

  钟鸣:应该说新政的出台是结合我们整个抗疫形势、毒株发展规律而制定的,总体来讲,现在奥密克戎的致病性、毒力大大下降了,所以有条件做到轻症或无症状人员居家隔离。我觉得这个政策推出是合适的。

  澎湃新闻:根据专家测算,未来感染者数量很可能大幅上升,公众非常关心重症率及重症患者救治。作为重症医学家,您认为哪些人群可能发展到重症,该如何避免和应对这一情况?

  钟鸣:我们现在提倡无症状和轻型患者居家隔离治疗,但对于是重症或者有重症倾向的人,还是要去到医院开展救治。当然,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重症的比例已经很低了。

  很少一部分进展到重型的新冠患者,通常都是高龄老人或者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比如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肿瘤放化疗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有就是特别肥胖的人,体重指数(BMI)大于35的人等。应该说,这些群体都是高风险人群。

  针对这些人群,一方面在疫情流行期间要尽早地构筑免疫屏障,推荐完成疫苗接种。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面流行的情况下,这些人群要做好个人防护,不被感染是最好的。平时保持社交距离、出门戴口罩、在密闭空间里通风,这些防控措施对他们来讲如今依然适用。

  一旦这些人群成为阳性感染者,刚开始可能还是无症状或轻症,如果采取的是居家治疗,就要更好地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观察症状表现,随时准备前往医院就诊。

  通常来说,如果病毒侵犯到肺部、患者出现肺炎的话,会有胸闷、气短等表现。如果察觉自己有这样的情况,那就要高度留意,特别是没活动的状态下都有胸闷、气促,那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去。长时间高烧不退、原有的基础疾病加重,或出现其他急重症的风险时,都要及时到医院去。

  在医院,我们监测病人是否有病情变重的趋势,特别会注意血氧水平、血氧饱和,如果血氧饱和度开始下降了,那就是有重症的趋势。现在感染者如果是居家状态,也可以进行血氧监测,比如市场上有指夹式血氧仪,价格不贵使用方便,特殊人群如果有条件,建议买一个放在家,监测到异常下降就尽快前往医院。在血氧正常的情况下,有咳嗽、低烧等症状还是可以应对的,如果血氧下降就要尽快去医院治疗。

  澎湃新闻:随着政策的调整,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压力会明显增加,当前上海医疗机构将采取预检分诊、预约诊疗,门诊划分为核酸阴性和阳性诊区,分别接诊相应患者。您认为应如何确保阳性、阴性急重症患者救治?

  钟鸣:首先,核酸阴性的重症病人不是新冠病人,对于这些重症病人,现在我们医院急诊每天都有一些患者送进来,各个医院也都有一套常规的急诊流程。

  只是可以预见,今后新冠感染者会很多,可能会有更多人前往医院就诊,那医疗机构一定要维持在一种正常的医疗秩序当中。也就是说,我们给常规病人开放的急诊通道依旧要开放,确保急重症患者都要有足够的医疗资源;同时,属于新冠的病人也要救治,开辟专门的通道用于这个患者群体。总之,要保障任何有急重症的病人正常就诊。

  澎湃新闻: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脆弱人群较为集中,这些场所应该做哪些应对措施?

  钟鸣: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防控政策都有松绑的迹象,但是对养老机构等特殊场所还是有严格的防控要求。比如“新十条”里明确,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

  对于养老机构、护理机构、福利院,应有相对的提级管理措施,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群体集中的场所。机构里相关人员应该做好每日核酸检测,尽量避免感染,一旦感染尽快隔离,保障养老机构等场所不要发生大规模感染。

  新形势下,养老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预案,在和社会进行交流互动中,包括进出物资的管理、家属探望的规定等等,都要有具体的应对措施,尽量避免受到社会面流行的疫情波及。

  澎湃新闻:2020年1月你是上海首位奔赴武汉抗疫的医学专家,这三年来始终身处抗疫前线,特别是重症患者救治最前线。从临床观察,你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变异?现在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其重症患者和2020年的原始毒株相比有何变化?

  钟鸣:奥密克戎变异株和以前的原始毒株相比,致病力和毒性下降,传播力增强,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

  2020年我们碰到初代新冠病毒,它所造成的患者大部分是病毒性肺炎,以重症肺炎为表现,当然也有其他表现,比如凝血系统异常,血栓疾病大大增加等。那时候可以说是一种“新冠病”,肺炎当然是它最主要的表现。

  而现在,更多时候病毒造成的危害在于加重患者原有的疾病,或者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合并呼吸衰竭。肺炎也有,但比较少了。这时候患者如果出现肺炎,很可能是免疫力有问题的人,比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

  澎湃新闻:现在重症患者救治上,会不会比2020年的情况更好?

  钟鸣:这个我们还不能太乐观的估计。对医疗机构来讲,还是要做好足够的警惕。因为虽然患者重症率大大降低了,但我们预见到未来感染者基数大大增加了,这就使得最终的重症患者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小。从我们整个人口结构来看,脆弱人群还是有一定比例的,而这些脆弱人群如果同时都发病,并且成为重症患者,那对医疗机构而言压力是非常大的。

  澎湃新闻:所以理想的状态,是不是使整个人群感染周期尽可能拉长一些,医疗机构应对也将更从容?

  钟鸣:对,但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病毒的传播并不完全受我们控制,目前病毒的传播力是非常强的。所以更重要的是,医疗机构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要保证正常的医疗秩序,让重症病人有充足的就医流程、医疗资源,避免轻型、无症状患者占据医疗资源。同时,要集中重症救治医疗资源,包括硬件设备、人员准备等,每家医院都要为此做好准备。

  澎湃新闻:新冠病毒出现至今,全球科学家相继研发出疫苗、特效药,抗疫“武器”越来越丰富,是否现在救治新冠患者更容易了?还有哪些挑战?

  钟鸣:对于单个的病人,我们治疗的手段包括药物,都比早期丰富了很多。我们对发病的规律、对这个疾病的了解,都比早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应该说早期我们对新冠几乎一无所知,如今对这个疾病已经非常熟悉。

  所以对单个病人的救治现在有非常多有利条件,只是现在的挑战跟之前不一样,主要是可能一下要面临很多病人,患者人数不一样了。

  澎湃新闻:对于未来的形势有什么展望?

  钟鸣:我们已经和新冠病毒斗争了三年了,我们对这个病毒造成的疾病已经有了很多了解,所以现在是在打一场有准备的仗。随着防控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我们要对今后的形势有所预估,我觉得各条战线上,包括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等,包括对民众开展防疫科普、相关流程的优化,此时都在积极动员、积极准备。这个时候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真正做到齐心协力,共同度过可能在几个月里出现的感染高峰,咬牙坚持过去,那根据病毒的规律,疫情就会逐渐平稳,社会生活将归于正常。

  (澎湃新闻 高级记者 李佳蔚)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