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北京用文化为城市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3-07-20 08:04:28来源:
  在重装焕新的吉祥大戏院,点上一杯“玉堂春”特调咖啡;到工业厂房转型的798艺术区,看上一场现代主义大师艺术展;进入“最美中轴线”的虚拟世界,沉浸式感受古都北京的壮美与变迁……在北京,不断“上新”的文化新场景、新业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城市的发展持续赋能。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前门西河沿街220号,透过两扇朱漆大门,昆曲《牡丹亭》的唱词悠悠飘来。推门而入,一座纯木结构的二层戏楼出现在眼前,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这就是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的正乙祠戏楼。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唱词所述,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正乙祠戏楼曾几经沉浮。战争时期曾被用作仓库,之后做过煤铺、学校、招待所……后虽进行了恢复,却一度再无赏戏人。

  “2019年我们接手后,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了全面修复。”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介绍,对重张后的正乙祠戏楼,戏迷们青睐有加。今年4月,戏楼推出“重张一周年演出月”活动,“10场演出中的4场,最高票价达到1280元,经常一票难求。”

  锣鼓声重又响起,“有戏”的正乙祠戏楼,也不再仅仅有“戏”。开办名家讲座、录制8K纪录片、举办非遗展览……“结合昆曲元素和场地条件,正在策划推出‘昆曲下午茶’等特色活动。”正乙祠戏楼经理张鹏说,“对接空间资源与创意资源,我们将打造全新的文化消费场景。”

  “老旧厂房不能成为被城市遗忘的角落。”北京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文化赋能转型文创园区,成为很多老工业园的成功之选。位于朝阳区的798艺术区,就是最早尝到甜头的一个。

  “目前,园区内有文化艺术类、创意设计类和文化科技类企业400余家。”七星集团副总经理、798艺术区负责人杨进维介绍,先后有百余位国家元首和政要到访,每年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近4000场,吸引中外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到访占比达30%。

  让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两端直接对接,培育集“逛、赏、玩、游、购”于一体的文旅消费新业态。杨进维介绍,去年,798艺术区以“修旧如旧”和“给艺术留白”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步行街区扩大至近10万平方米。“正在举办甲骨文文化节,不仅能帮助游客了解传统文化,也活跃了周边社区的夜经济,活动期间园区夜间客流增长了65.38%。”

  “全市七成以上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都是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北京市委宣传部产业处处长邹璐巍说。百年首钢、郎园Station、隆福寺文创园……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和老商业街区成功转型文化空间,既满足了人们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也有效助力了城市更新。

  “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供给侧和消费端深刻变革,一批文化新业态应运而生。”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德罡介绍,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为北京的文化产业迭代装上“加速器”。

  打造新场景,催生新业态,拉动新消费。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北京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7665.3亿元,同比增长15.3%,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增长。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