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争建“零碳港口”,专家称仍存在诸多障碍和挑战
天津港宣布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黄石新港对外宣称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一期)成功并网发电,港口用电自给自足,成为长江上首个零碳港口;黄骅港启动全国首个煤炭码头零碳试点;漳州港“零碳码头”光伏项目投运;潍坊港获得中国船级社《碳中和评价证书》,成为全国首个“零碳港口”……
最近一段时间,“零碳港口”在交通运输业界成了热词。不过,多位专家近日表示,近年来随着港口吞吐量的增长,能源消费量也在不断攀升,加上一些港口减碳措施受到技术、装备、政策等制约,“零碳港口”建设仍存在诸多障碍和挑战。
多项措施创建“零碳港口”
10月18日,交通运输部介绍,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集团潍坊港15日获得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C W分布式风力发电机风机竖在港区北侧绿化带上,紧邻滚装码头围墙,叶片缓缓转动。
码头作业现场,12台自动化码头岸桥无司机室,锁站利用6轴机器人和19种夹具实现对47类集装箱连接锁的操作,4秒精确定位;近百台最高时速可达35公里的新一代智能运输机器人(ART)载着集装箱在场区道路上快速穿梭……
港口行业碳排放源主要来源于装卸生产、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消耗的燃油和电力。“码头通过多台风机发电和全国港口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全程零碳排放。港区已获颁行业首个碳中和证书。”天津港集团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范景民介绍,目前,该港区已实现全部集装箱、干散货泊位岸电全覆盖,自有船舶100%使用岸电,来港船舶岸电100%应接尽接。
在黄石新港,现代物流园仓库屋顶覆盖着大片光伏板。港区道路两旁,风光电一体化路灯装载有光伏板和风扇叶等源源不断地生产电能。港口的船舶、重型卡车、龙门吊等设备通过岸电充电、更换电池,实现零燃油消耗。
黄石新港是长江中游少有的深水良港,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单体港口,也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综合智慧零碳电厂项目让该港口减少了90%以上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排放。
港口零碳转型仍任重道远
我国港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的港口中,我国的港口占8席。有数据显示,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10%,港口码头碳排放占比虽不大,但对港口城市及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明显。建设绿色港口,实现低碳、零碳转型仍任重道远。
在18日召开的“2024迈向零排放交通论坛”上,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妮妮表示,相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的流动性,港口具有区域相对集中、管理相对简单、涉及社会公众相对较少等优势,易于开展减碳工作。
王妮妮介绍,尽管近年来各地港口减碳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布局方面看,一些港口空间布局不太合理,与城市发展存在较大矛盾;岸线利用率存在深水浅用情况,优质的岸线利用率较低。在体系方面,基于港口建港时的条件限制,要推进铁水联运较为困难。
“从港口能源消费结构来看,这几年电力使用量是不断增加的。有一些通用码头作业工艺仍比较传统。此外,码头降碳相应的标准规范、监测、考核评估体系还不完善。”王妮妮说,近年来,不少港口积极布局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风力发电涉及港口内的空间,有的港口空间不足;有的港口建设了兆瓦级的光伏设施,但也有一些码头因存在大量老旧仓库而无法安装光伏设备。
“2024迈向零排放交通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的《迈向零排放:中国非道路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与展望》报告称,港口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绿色转型十分关键。但目前,减排技术路径存在不确定性,绿色燃料的可靠供应存在挑战,码头作业机械种类繁多,作业环境复杂,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难度高。
多位专家表示,应继续推进港口用能设备电动化,增加清洁能源比例,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加强碳排放监管,不断完善手段,鼓励企业通过自主自愿的行为,不断降低碳排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